体育运动可以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很大的帮助。很多运动习惯是从小就开始的,需要从小培养。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科学范围内尽早接触到体育锻炼。
当孩子十几岁的时候,你给他的东西越简单,就越有可能引起他的兴趣。不要过早地给孩子施加压力,希望青少年能够感受到运动的魅力。
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在网络访谈节目中这样表示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,运动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健康,还能促进性格和心理的发展。
近年来,姚明一直致力于推动“教育与体育融合”,始终认为体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。
“小巨人”是如何爱上篮球的?生活中的姚明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?我们来看看姚明对于家教的看法。
姚明最想教给孩子的就是诚实、礼貌、友谊
做父亲,不要做明星
去年,有人在网上发布了一段偶遇姚明看女儿打球的视频。 10岁的肖钦磊正在球场上打球,身高看起来接近成年人,而姚明则在球场围栏外抱着双臂观看比赛。除了身高不凡之外,无论是身材还是脸上慈祥的笑容,他都和邻家父亲一样。
当姚明在体育场围栏外观看比赛时,他和大多数家长一样,微笑着静静地观看。有网友称略显肥胖的姚明是“又一个不懂足球的胖子”。感受到篮球的快乐,享受家庭的温暖,此刻的姚明一定很幸福。
姚明一家人抚养孩子的方式并不像其他明星父母那么细致。姚沁蕾从上幼儿园起就一直乘坐校车往返幼儿园。她从来没有私人保姆车或专职司机来接她。她的穿着并没有名牌的奢华。她很平凡,也很低调。
很早以前,姚明就公开表示自己永远不会成为“怪物父母”,甚至抵制女儿姚沁蕾成为养尊处优的“红二代”。
“很多人都说姚明的女儿将来会感受到名门望族的压力,但我希望《光环》能给她一点压力,让她发挥出最大的潜力。”
爱好是最好的“天赋”
姚明表示,他并不要求女儿继承他的衣钵。他说:“我女儿还小,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她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篮球明星姚明的介绍,我只希望她以后能像我一样找到自己的兴趣。我以前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篮球天赋。” NBA 奋斗的动力。”
希望孩子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成长
“孩子小的时候,我们更注重教他们如何做人,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与人沟通,如何说你好、再见、谢谢等礼貌用语,以及在不同的场合应该使用哪些礼仪。 ..”
姚明并不主张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灌输基本的学科知识。他更喜欢教孩子们待人接物的礼仪。对于姚明夫妇擅长的篮球,他对女儿的期望还是很“佛系”。
“我一直把打篮球等运动作为教育的补充手段。你可能不擅长篮球,但你一定要练习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,练习的过程是非常宝贵的锻炼和经历。至于什么水平孩子能练就练,我真的不在乎。”
在日常生活中,夫妻的教育观念有时会有所不同。对于这种情况,姚明有何感想呢?
“夫妻双方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,但碰撞之后就会出现一个大的方向。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多元化的文化中成长。多元化不仅仅指语言,更重要的是,只有更好,接触的机会越多,孩子的经历就会越丰富。”
时代在变,但原则不变。
教育是一种传承
“我对女儿的教育就像父母给我的教育一样。我觉得教育是一种传承。我相信父母教育我的方式也来自于祖父母给予他们的教育。当然,随着时间的推移,会因变化而发生一些变化,但原则不会改变。”
谈到女儿的教育,姚明认为教育也是一样的。在他看来,那些不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原则性的东西,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。
“比如,任何时代都应该存在诚实;礼貌、行为、待人必须非常得体;做事按规矩办事,家家有家规;用心做事等等。”
作为一个父亲,姚明最希望传授给女儿的并不是篮球技巧或者其他技能。 “最重要的是:诚实、礼貌、友善,但不能打、骂。”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
凭着自己的爱好,
潜力可以不断开发
他的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,所以他从小就有身高优势。在别人看来,姚明走上职业篮球之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但谈到儿时的梦想,姚明的回答却出人意料:“小时候,我不想打篮球,我想成为一名历史考古学家。”
姚明的父母为篮球事业辛苦了一辈子,也饱受伤病之苦。当姚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他们不希望他继承衣钵。他的父母希望他努力学习,考上一所好大学。后来,随着姚明对篮球越来越感兴趣,他的父母成了他最好的老师。
姚明在接受采访时回忆篮球明星姚明的介绍,自己小时候读过很多历史书,对历史、考古相关的电视节目非常感兴趣。他在学校最喜欢的课程也是历史和地理。直到16岁那年,一次夜间训练的时候,他突然发现球鞋摩擦地板的声音、篮球撞击篮筐的声音、以及努力奔跑时的风声。打得也很好,他真切地感受到“篮球很好玩”。
姚明表示,成为爱好后,他的篮球潜力不断得到开发,训练态度和学习水平与以前完全不同。在他眼里,爱好就是最好的“天赋”。
姚明进入国家队的直接原因也很“简单”,就是为了“有一双好的篮球鞋穿”。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,“大个子”找不到好的专门定制的篮球鞋。进入国家队就意味着拥有更好的装备。
在姚明的记忆中,母亲从来没有强迫他学这个学那个——音乐、绘画、舞蹈等等……她会给姚明选择的权力,让姚明尝试做他喜欢的事情。
不要让别人犯错误
你跟随也是错误的
有一次,邻居的孩子向姚明的妈妈抱怨,说姚明欺负他。母亲批评儿子,但姚明没有解释。后来妈妈了解后,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。这时,邻居说:“姚明这么淳朴,长大了会受苦的。”妈妈说:“我相信姚明待人真诚,别人也会对他好。”从此以后,妈妈遇到什么事都会先问。他明确并经常教导姚明要大方、大方篮球明星姚明的介绍,还告诫说:“当你被别人欺负时,你总是要讲道理。不要确信别人错了,你也会错。”
父母的教育使姚明诚实谦逊。每次学校组织春游,他都会给实力较弱的同学让座,总是站在车后面。小学四年级时,他长到了1.70米。首先,他擦了教室里高高的玻璃窗。后来,任何一个老师或者同学都可以对他说:“姚明,请你帮忙擦我们教室高高的玻璃窗吧!”总是愉快地同意,从不关心任何事情。最终,他“承包”了整个学校所有的高窗。这种善良在球场上也时不时地表现出来。
姚明小时候就有很强的荣誉感。他站在队列最后面,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国旗,羡慕地看着面前年轻的升旗手。这种荣誉感也是姚明努力奋斗的动力。
姚明的父母给了他一个宽松自由但有原则的成长环境。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姚明在教育女儿时坚持了这种看似“佛系”的做法。
在不做坏事的前提下,给孩子选择的权利,培养他们做自己,也许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,但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一定要有内心的平静和独立的主见。 。 ,正在追求的孩子们。
他们或许不是“飞”得最快、最高的,但他们一定非常享受“飞”的过程。
希望更多的孩子自然而然地爱上运动
2008年,姚明创立姚基金,帮助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校园。实现这一目标后,姚基金提出“以运动达人”的理念,希望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,让那里的孩子们体验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陪伴。
“姚基金慈善赛”每年都会邀请大山里的孩子们同场竞技。姚明希望孩子们能够从篮球这项团队运动中得到陪伴,而不是放学后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。
2015年,姚明前往四川广元支教,全身心投入小学生体育教学14天。那里,一间空荡荡的教室是“姚老师”的“卧室”,支着几根竹竿是“姚老师”的“衣柜”,水塔的小门是洗澡的地方。
两周来,姚明每天在操场上教孩子们打篮球,并与大家打成一片。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,做一名体育老师和一名篮球教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从吹口哨、喊命令到站队,他需要重新学习。
在“姚老师”的课堂上,孩子们一起做游戏,玩得很开心。这也是姚明对体育的诠释——“比赛”。他希望,就像他刚发现自己的爱好时一样,孩子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爱上“游戏”,主动练习、进步,才能“玩得更好”。
受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,姚明认为运动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,运动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健康,还能促进性格和心理的发展。
“运动就是玩,但我不认为玩是坏孩子的标签。”
此前,有媒体询问姚明,对于“热爱运动的人都是野孩子”的观点有何看法。姚明回答道:“确实,体育就是玩,但我不认为玩是坏孩子的标签。现在的孩子连玩的时间都没有。这种事不应该发生。体育是一种在松中,一个人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潜力,运动是身体和心灵的结合,只有好的身体才能给别人提供动力和支持。身体的某些部分,例如心灵,因此身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,因此,体育可以锻炼人的精神,体育和教育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。
作为政协委员,姚明一直在为推动“教教融合”而努力。他认为,当需求扩大时,自然会出现上下合力,完成转型。
来源 |综合央视新闻《姚明小时候想成为一名考古学家,但直到16岁才爱上篮球……》、央视节目《说吧》、姚明自传《我的世界》 、我的梦想》、以及姚明采访整理的一些音视频资料《好家庭、好父母、好孩子》、《名人导师:篮球运动员姚明的成长之路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