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,腾讯与NBA的合作正式生效。这次的转播权和以往不同nba电视转播权 中国,是独家的。从此,中国网民只能通过腾讯观看在线NBA直播。这对其他旨在冲击体育概念的科技公司来说是致命的打击。
历史上,对于门户网站来说,体育频道一直是流量门户,其经营业绩与版权内容的购买密切相关。只要投资有限,变现压力就会急剧上升。
曾经听一位在某门户网站任职多年的老员工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:每逢奥运年,门户网站的多位副总裁都竞相抢夺体育频道的指挥权。平时,体育频道就成了“烫手山芋”,高管敬而远之。
由于“内容版权批发”的传统规则牢固,体育产业也是互联网冲击下相对稳定的产业之一。它就像一块礁石,静静地停留在远处,看着流水带走落叶。
从时任NBA总裁大卫·斯特恩独自来华宣传NBA视频,一直到姚明登陆NBA的那些年,NBA逆袭成为央视渴求的优质内容。
由于传统电视媒体收入来源单一(通常严重依赖插播广告),CCTV-5曾按场次向NBA购买转播权nba电视转播权 中国,对价格高度敏感。因此,网络媒体的介入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。 2011年NBA停摆发生时,趁着央视减少转播数量的机会,包括新浪在内的多家网络媒体开始尝试在线高清直播NBA比赛,逐渐将用户从电视屏幕拉到电脑屏幕上。
2015年,腾讯上演虎口抢食游戏,拿下NBA在中国的独家网络转播权——独家垄断所有比赛,震惊业界——为新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。 NBA。 。
有的人高兴,有的人悲伤。新浪先后经历了主编陈童辞职、失去NBA转播权等事件。毫无疑问,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想要恢复昔日体育领域领头羊的地位将很难。腾讯作为新贵,凭借“高投入、高价值”的策略,成功满足了NBA日益增长的胃口,也将自己推入了困境。投入越高,回报压力就越大。不再可能复制门户网站的历史游戏玩法。
腾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史无前例的1500多场NBA比赛资源,推出全场比赛直播。近一年来,平均每天有3-5场视频直播不间断。这个广度远远超过了此前中央媒体加上网络媒体的总数。
在此基础上,据说腾讯还将以球队为单位解压各个球队的直播套餐,让对某支球队有顽固用户情感的粉丝直接订阅直播套餐,颠覆了之前无法订阅的现状。独立“点击”。 “做饭”,需要看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的“心情”体验。
此外,腾讯此次还充分利用了多路信号的优势,将游戏视角的控制权交给了用户。后者可以自由切换场馆内所有摄像机位置,以“上帝视角”观看比赛。这是一项技术突破,也是互联网改变传统单向观看习惯的一次冒险尝试。
此外,这份授权协议还包含大量NBA历史内容。 NBA开赛前,腾讯已经高调进行了热身。目前已曝光的两期栏目分别是腾讯体育将于暑期主办的《NBA巅峰之战完整回放》。每日重播NBA珍藏比赛,重温经典战役。二是《NBA奇迹》,再现罗德曼、乔丹、麦迪等传奇球星的身影,回顾伟大时刻。
不难看出,腾讯体育的野心始于NBA,但并非止于NBA。
腾讯自身的产品线足够丰富,这也是其敢于大力投入版权的前提,也就是所谓的“全媒体”战略。腾讯拥有微信和QQ两大用户门户。除了流量交换之外,还可以实现跨场景互动,包括NBA2K,可以与网络游戏资源产生共鸣。事实上,NBA早已脱离垂直体育的范畴,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。这与腾讯主力年轻用户的气质有共通之处。如果未来腾讯体育能够充分利用NBA以及更多赛事的授权,创造出多种产品之外的衍生价值,属于这个互联网巨头品牌的体育时代,那就更令人期待了。
基于腾讯体育对版权采购的理性判断,除了NBA之外,奥运会、世界杯、欧冠甚至F1都可能纳入腾讯未来的考虑范围。这一策略也是对版权变现的一次尝试。如果有效,对于版权人和购买者来说将是双赢的结果。
包括央视在内的竞争对手无疑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nba电视转播权 中国,因为在这个行业里,不存在所谓的“产品忠诚度”。球迷只关心在哪里可以观看比赛。布局再好,如果没有转播入口,一切都是枉然。
“腾讯体育”品牌的NBA唯一的短板——或者说隐忧——可能就是镀金幕后的人力团队,也就是代表职业风格的解说团队。或许腾讯可以适时开放评论入口,效仿YY的模式让普通网友加入评论团队,开放竞技室帮助腾讯吸引追求个性化、偶像化的用户,享受打赏等自媒体经济收入。不过,粉丝普遍还是希望与自己互动的解说有足够的水平,而不是可爱又让人分心的娃娃。
过去几年,新浪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。腾讯体育接手后,如果能超越前辈,那才是真正的光明未来。